学生工作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16级 李一鸣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27日      作者:      编辑:      审核:      点击:[]

个人情况简介

李一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16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曾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兼社团管理中心主任、建筑艺术协会会长等职务三年来,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数次,获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团中央全国优秀实践团队、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视频奖、优秀报道奖、最具人气作品,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2018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玩家时代2娱乐招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军训先进个人等荣誉

实践真知,回馈社会

“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带着憧憬和好奇,李一鸣在2017年暑假便第一次参加了以“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活动只有短短四天,但是那一次的经历却让他产生了诸多疑问:社会实践是什么?它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决定再次参加社会实践。2018年暑假,他加入“追寻筑梦足迹,闪耀时代光芒”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四省进行长达半个月的走访学习,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之路。来到梁家河、知青井、铁业社、知青旧居……当书中提到的这些旧址真实地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突然想到:大多数同学对这些红色旧址的了解都停留在书籍层面,缺乏切身的体会和经历,为何我们不能通过直播这种新形式,让更多同学了解前辈们用青春年华书写的奋斗篇章呢?了解前辈们用青春年华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吃苦、成长、励志的生活?

为了保证直播质量,李一鸣开始了精心的准备工作。他提前了解人物故事,整理成文章,常常忙到深夜。最终,在带队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团队成员共完成网络直播12次,录制系列微党课九集,纪录片一部,观看人数达六万三千六百余人。此外,实践队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多家国家级、省级社会媒体发表新闻稿13篇,并在返校后深入各党支部举办茶话会和宣讲活动,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在校同学分享他们的实践感悟和收获,实践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包括“全国百强实践队”在内的六项国家级荣誉。

同年暑假,李一鸣又前往我校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凉山州金阳县进行第二次社会实践。深入椒田采访农户、调研农产品市场……一周的实地调研让他获得了关键资料。返校后,他和团队成员成功完成了一份基于金阳县青花椒种植现状的商业计划书,该项目也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对接会上成功签约落地。他最终找到了当初问题的答案:社会实践的意义,就在于为当地的各项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他始终相信,社会实践由“社会”和“实践”两部分组成,实践来源于社会,最终还应回归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分享同学、回馈社会,这才是一个实践者应有的作为。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经常会有同学质疑: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2%,参加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有什么意义?他都会很认真的回答:“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并不是鼓励所有同学都去创业、去经商,而是在于培养每位同学的创新能力、创业思维”。

李一鸣始终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个人一生中应该坚持学习的重要方面。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从他大一参加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止步校赛银奖,到第四届的国赛铜奖、省赛金奖,再到第五届的省赛铜奖,创新创业陪伴了他整个大学生活。

如今,即将毕业的他正在准备新一届的“创青春”“互联网+”等比赛,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对创新创业的热爱已经深深的烙在了他的灵魂深处。

勇敢追梦,矢志不渝

他说:“成功凭借的不仅仅是梦想和希望,更重要的是努力和奋斗。”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李一鸣敢于接受未知的挑战,不断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不断在创新中超越自我。在追求自己实践创新梦想的道路上,他一定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人生格言

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上一条:测绘工程2017级 邓芷琪 下一条:土木工程2016级 黄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