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围绕大学生“躺平”文化进行教学研讨

    发布日期:2023-09-22 作者:王存喜    编辑:秦承明    审核:张莉    点击:[]



    艰苦奋斗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要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佛系”和“躺平”文化在大学生中盛行,越来越多被寄予厚望的青年大学生在本应砥砺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和解自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的教师针对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就学生的躺平现象进行研究,9月20日,在思学楼D区402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组织教师围绕大学生“躺平”文化进行教学研讨,研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潘昱州主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罗星老师讲到在近年来的大学生中,“躺平”“内卷”等词屡见不鲜,思政课堂上,学生也经常以相关的事件向老师提问。如最近的李佳琦事件,就有同学在课堂中提到,他认为,“贫富差距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事实证明努力学习工作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财富,还不如放下自尊博出彩成为一个网红”。这样的论调其实就是典型的逻辑混乱、偷换概念。我认为,作为思政教师必须正面回应学生的问题,但又不能一味地拔高调、树榜样,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还是要从理论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在讲第二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时,便可以“内卷”“鸡娃”“躺平”等流行词为切入点,与同学们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样的现象是好还是坏?应当如何科学理解“躺平主义”?“躺平主义”是社会的锅还是个人的锅?针对“躺平主义”,社会是否已经开始反思?个人应该如何反思?即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开启整章内容,并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回溯“躺平”相关案件。

    杨川渝老师认为“躺平”是从一些奋斗青年的自嘲,到被大众用于自己不努力、不奋斗的托词,容易给青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得他们放弃追去美好的生活的努力,不积极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在课堂上,应该讲清楚“躺平”的由来和影响,通过案例给学生讲解,“不躺平”的人生更有意义,人生的重要性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享受人生与奋斗不矛盾,须知美好生活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要讲清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追求卓越,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张含梅老师认为通过9月12日《光明日报》特约三位思政课名师围绕“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激发广大青年师生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政大课,她受益匪浅。韩震老师的《躺平绝非正途》讲清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躺平现象以及不能躺平的原因,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了人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进行自主自觉的创造性劳动。陈培永老师讲的《躺赢只会输掉人生》用唯物史观讲清了躺赢这种社会意识产生的原因和躺赢心态产生的内在逻辑,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冯秀军老师的《惟有奋斗不负此生》将老话题讲出了新意和深意。三位老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躺平”“躺赢”“奋斗”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对她在备课和讲授课程内容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研讨会现场

    关闭